30、我的故乡余姚行-----抗清名将熊汝霖
上回说到英烈故居官宦人家有官房熊氏进士第墙门。
熊氏进士第墙门位于余姚市朗霞街道熊家街村官房自然村38号,据史料载,进士第屋主为熊汝霖(1597--1648)。熊汝霖,余姚英烈义士,明崇祯进士,明亡之际投身抗清斗争,现存衣冠冢,在今泗门皇封桥,其故居尚存“进士第”匾额。
宅第原有旗杆石、墙门、三进屋组成,现仅存墙门一处。墙门坐北朝南,硬山顶,据村中老耄回忆及建筑形制分析,该墙门在民国时期曾重修,内有一轿登石,是旧时遗物。由于天热高温,路途遥远,早上四时经实地骑车参观,地址应为熊家街村官房自然村32号。
据村民介绍,在皇封桥桥西堍河后还有南明东阁大学士抗清名将熊汝霖的衣冠墓,公社化时被平整拆毁。
熊汝霖(?~1648), 字雨殷,余姚天华熊家街人。崇祯四年(1631年)进士,授福建同安知县。任内曾率兵渡海,在厦门击败荷兰殖民者。
崇祯十四年,升任户科给事中。时明王朝已近崩溃,朝政日益腐败。熊汝霖屡屡上书谏诤,猛烈抨击朝政。崇祯帝借故将他降为福建按察司照磨——科举考试时验卷的小官员。
1644年,即崇祯十七年,也是清顺治元年。明朝灭亡,清军入关,定都北京,建立起大清王朝。是年五月,逃难到南京的明朝皇族福王被拥立为小朝廷的新君,是为弘光政权。熊汝霖官复原职,不久转吏科。他不改秉性,针对大臣“争夸定策、罔计复仇”,指出:“犹盗已入室,奴且哄庭,主人俯首听之,天下事有济乎?”但见马士英、阮大铖等阉党余孽热衷于收受贿赂,排斥异己,结党行私,争夺权势;昏聩的弘光皇帝成天躲在深宫里纵情声色,熊汝霖悲怆地离开南京。次年五月,弘光政权便在清军的打击下覆灭了。
1645年闰六月,熊汝霖联合孙嘉绩在余姚县城起兵反清,迎鲁王监国于绍兴,会师于钱塘江,升佥都御史,督师江防,屡战不胜。熊汝霖认为“江面迎攻甚难,不如间道入内地为攻心策”,于是率领一千多人至海宁,招募兵员,万人响应,号称“熊军”。擢升兵部尚书,随即又授东阁大学士。
1646年六月初,由于防守钱塘江的明军武将大多拥军自守,致使全线崩溃。熊汝霖随从鲁王由海路退到福建。翌年加太子太傅。这时,福建各州县不少已降附清朝。熊汝霖在长垣集合军队,分路出击,一度收复3府1州27县,重新打开局面。
1648年(顺治五年)正月,鲁王驻闽安镇,郑彩擅权骄悍不法。熊汝霖屡次仗义执言,郑彩恨之入骨,竟然将熊汝霖及其幼子在琅琦投入海中杀害。
熊汝霖父子尸骨无归,乡人为纪念忠烈英魂,在皇封桥造了衣冠墓纪念这位先人,可惜的是此墓已毁失数十年,如今社会安定,人们生活质量日趋提高,需要的正是先人这种精神的激励。重修熊汝霖衣冠墓,宣扬英雄豪迈之气,应该是今人应做的功德事,真希望此事在今后若干年内能成为现实,激励后人。
2013年11日 4日早晨写于余姚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