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巷镇的先辈们已开拓出了浓厚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,有好些值得周巷当代的仁人志士去继承和拓展;其中令我尤感兴趣的是有关周巷酱油的文化。当我从书上看到1915年周巷和美丰酱园“麟吐玉书”瓶装酱油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,我的神经好像被蜇了一下,因为这使我记起了中外闻名的茅台酒。一个来自贵州穷山恶水边的小镇----茅台镇的白酒就在1915年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。我一直在想,为什么一起出道的茅台酒早已名扬天下,而周巷酱油的位置如今却这么尴尬。民以食为天,绍兴黄酒、青岛啤酒、烟台葡萄酒、镇江香醋等也成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的标志,拥有原产地名称地理标志,可叹周巷酱油如今却只在不是很大的范围内流通,让记忆的荣光褪了颜色……我多么想看到,将来有一天,在全国众多的大超市里,周巷酱油如同镇江香醋、青岛啤酒、绍兴黄酒一样,显眼底陈列于货架上。精美大气的标签上印刷着:周巷酱油,始于1822,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。它可以是“恒利”商标,也可以是“麟吐玉书”商标或其他商标,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“周巷酱油”有原产地名称地理标志,属于周巷这个地方,属于周巷人民,而不垄断于一人一公司,因为它是周巷的先辈留下来的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。我更企盼,周巷酱油能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管理营销模式,如同当下绍兴黄酒、镇江香醋般的经营开发。它应该面向全球,理由很简单,有华人、有东方人、有中餐馆的地方,就有酱油的存在!它是周巷地域文化的“金名片”。
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动态的过程。世易时移,每一代人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。如今周巷之昌盛自不待言,但回顾往昔独占鳌头的沉稳大气,在这群雄纷起的年代,周巷所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。每次对自我的更新,都是建立在对传统的一种解读。在“文化”的解读上,曾经甚嚣尘上的“文化搭台,经济唱戏”已如过眼云烟,而今不少地方粉墨登场、方兴未艾的“文化唱戏”在我看来亦是一种伪文化。财力丰厚了,多建些娱乐场所和设施,多举行一些演艺活动,同时尽可能把文化做成企业化、产业化,说到底还是经济动物的变相诉求。在我看来,在广义的文化概念里,经济和文化互为一体,甚而经济乃是文化之组成部分。我们所要提升的文化不仅是娱乐设施、演艺活动,也不仅是狭隘的企业文化,而是(如前所述的)一种以人的素质为核心的广义文化。当然,这并不排斥甚至要高举和弘扬鲜明的地域文化!
2013.09.23写于余姚
周巷镇当年生产周巷酱油的单位
评论